图书前言

前言

II

III

前言

.考情分析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语文试题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1982年的全国统一高考试卷中,首次出现较为完整的文言文阅读篇章。自此之后,文言文阅读逐渐成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语文教育界对文言文的教学重点逐渐达成共识,即以古代汉语语言文字知识为切入点,带领学生逐步走进广阔无垠、异彩纷呈的古典文化世界,从而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中学生对古代汉语的理解能力有较大欠缺,因此文言文教学工作始终停留在克服语言文字难关这个较为初级的层次上,难以真正将知识触角深入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领域,更难以在思想层面上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枯燥无味”“陈腐无趣”逐渐成为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印象。这显然背离了我们开展文言文教学的初衷。

实则,学习文言文要始终抱有一种深邃的人文情怀。中学生阅读古代经典著作,不是为了对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进行精深的研究,而是为了从古代的贤人智者那里获得思想的启迪。我国古代典籍包罗万象,古人将它们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类,每个部类之下又细分为诸多小类,以此来容纳各个门类的知识,承载自古以来丰富而博大的文明成果。古人在对这些著作的日常阅读中,未必有某种特别的偏好,而往往看重知识的广博,以无所不读、四部兼通为佳。直到今天,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录的文言文篇章也广泛地覆盖经、史、子、集各部,尽量全面地呈现古代文化的各个侧面。但与此相反的是,高考命题也许是为了维持一个比较适中的难度层级,将视野聚焦到一个较为有限的范围里,那就是史书。

自1982年以来,全国卷高考试题在文言文阅读文本的选择上,逐渐向史部文献靠拢,并且以二十四史传记文为主。截至2022年,高考全国卷共有76套文言文试题,其中以史书篇章为考查文本的题目共计72套,只有1987年全国卷《孟子》、1991年全国卷《颜氏家训》和2022年全国乙卷 《说苑》属于儒家类子书,2004年全国二卷欧阳修《桑怿传》出自文人文集。在这72套从史书中选取文本的全国卷高考试题中,从二十四史传记文中选篇的共计61套,占比十分突出。从2021年开始,全国卷才开始有意避开二十四史传记,而从纪传体之外的其他史书类型中选篇,但仍然以史部范围内的文本为主。

此外,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十余个省份,都曾有过独立命制高考试题的经历,因此产生了一批地方高考试题,这些试题也多从史书中选取文本,共计80套。

我们将1982—2022年这40年间全国卷和地方卷中涉及史书文本的152套考题的情况列表如下:

1982—2022年史书考题情况一览表

年份

 全国卷的文本出处

 地方卷的文本出处

 

1982

 全国卷:《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容斋随笔》

 

1984

 全国卷:《虞初新志》

 

1985

 全国卷:《明史·周顺昌传》

 

1988

 全国卷:《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读通鉴论》

 

1989

 全国卷:《战国策》

 

1990

 全国卷:《战国策》

 

1991

 全国三卷:《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992

 全国卷:《晋书·陈寿传》

 

1993

 全国卷:《新唐书·姚崇传》

全国六省卷:《三国志注》

 

1994

 全国卷:《宋书·孝义传》

 

1995

 全国卷:《隋书·郑善果母传》

 

1996

 全国卷:《宋史·郭永传》

 

1997

 全国卷:《大唐新语》

 

1998

 全国卷:《宋史·李若水传》

 

1999

 全国卷:《北齐书·苏琼传》

 上海卷:《史记·孙武传》

 

2000

 全国新、旧课程卷:《三国志·胡威传》

 

2001

 全国新、旧课程卷:《史记·田单列传》

 

2002

 全国卷:《史记·李将军列传》

 上海卷:《五代史补·僧齐己传》

 

2003

 全国新课程卷:《旧唐书·裴矩传》《资治通鉴》

 北京卷:《三国志注》

 

2004

 全国一卷:《后汉书·孟尝传》

全国四卷:《晋书·吴隐之传》

 北京卷:《隋书·辛公义传》

福建卷:《史记·申屠嘉传》

重庆卷:《新唐书·夏侯端传》

天津卷:《三国志·曹彰传》

辽宁卷:《北史·王罴列传》

江苏卷:《宋史·徐绩传》

上海卷:《资治通鉴·汉纪》

湖北卷:《资治通鉴·唐纪》

 

2005

 全国一卷:《北史·裴侠传》

全国二卷:《史记·滑稽列传》

全国三卷:《汉书·丙吉传》

 广东卷:《后汉书·朱晖传》

重庆卷:《宋史·侯可传》

江西卷:《旧唐书·唐临传》

辽宁卷:《旧五代史·冯道传》

江苏卷:《新唐书·阳城传》

上海卷:《东轩笔录》

 

续表

 

年份

 全国卷的文本出处

 地方卷的文本出处

 

2006

 全国一卷:《南史·何远传》

全国二卷:《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福建卷:《史记·伯夷列传》

山东卷:《史记·儒林列传》

重庆卷:《元史·张养浩传》

四川卷:《后汉书·樊英传》

天津卷:《后汉书·寇恂传》

辽宁卷:《晋书·王裒传》

江苏卷:《宋史·董槐传》

 

2007

 全国一卷:《后汉书·宋均传》

全国二卷:《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重庆卷:《明史·李东阳传》

四川卷:《元史·贺仁杰传》

山东卷:《晋书·王戎传》

宁夏、海南卷:《新唐书·韦丹传》

江苏卷:《三十国春秋》

上海卷:《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2008

 全国一卷:《宋史·廖刚传》

全国二卷:《宋书·王昙首传》

 北京卷:《汉书·韩延寿传》

四川卷:《明史·郑濂传》

辽宁卷:《隋书·韩擒虎传》

安徽卷:《新唐书·韩休传》

广东卷:《晋书·周访传》

江苏卷:《后汉书·吴汉传》

宁夏、海南卷:《晋书·嵇绍传》

江西卷:《左传》

 

2009

 全国一卷:《北史·魏德深传》

全国二卷:《宋书·郭原平传》

 北京卷:《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广东卷:《宋史·李迪传》

辽宁卷:《梁书·孙谦传》

宁夏、海南卷:《宋史·朱昭传》

上海卷:《明史·沈周传》

 

2010

 全国一卷:《明史·王祎传》

全国二卷:《宋史·康保裔传》

全国新课标卷:《明史·花云传》

 广东卷:《后鉴录》

浙江卷:《魏书·胡叟传》

安徽卷:《周书·贺兰祥传》

辽宁卷:《宋史·赵良淳传》

重庆卷:《宋史·查道传》

四川卷:《汉书·酷吏传》

天津卷:《酉阳杂俎》

 

续表

 

年份

 全国卷的文本出处

 地方卷的文本出处

 

2011

 全国新课标卷:《宋史·何灌传》

全国大纲卷:《明史·熊鼎传》

 浙江卷:《新唐书·张文瓘传》

辽宁卷:《旧唐书·宋庆礼传》

上海卷:《史记·循吏列传》

广东卷:《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

四川卷:《南村辍耕录·隐逸》

 

2012

 全国新课标卷:《宋史·萧燧传》

全国大纲卷:《宋史·郭浩传》

 山东卷:《后汉书·阴兴传》

江西卷:《元史·彻里传》

辽宁卷:《晋书·周顗传》

广东卷:《清史稿·陶澍传》

四川卷:《镇海县志·贺钦》

上海卷:《汉书·卜式传》

 

2013

 全国新课标一卷:《明史·马文升传》

全国新课标二卷:《旧唐书·李揆传》

全国大纲卷:《宋书·杜慧度传》

 北京卷:《宋史·曹彬列传》

安徽卷:《史记·南越列传》

广东卷:《宋史·张咏传》

江苏卷:《三国志注》

四川卷:《元史·金履祥传》

湖北卷:《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

 

2014

 全国新课标一卷:《旧唐书·于休烈传》

全国新课标二卷:《明史·韩文传》

全国大纲卷:《新唐书·韦凑传》

 广东卷:《宋史·刘敞传》

辽宁卷:《宋史·赵立传》

四川卷:《梁书·王筠传》

重庆卷:《虞初广志·记丐侠》

 

2015

 全国一卷:《宋史·孙傅传》

全国二卷:《北史·来护儿传》

 广东卷:《明史·卢象昇传》

四川卷:《晋书·虞溥传》

上海卷:《隋书·梁彦光传》

天津卷:《酉阳杂俎》

 

2016

 全国一卷:《宋史·曾公亮传》

全国二卷:《明史·陈登云传》

全国三卷:《明史·傅珪传》

 上海卷:《晋书·羊祜传》

 

2017

 全国一卷:《宋书·谢弘微传》

全国二卷:《后汉书·赵憙传》

全国三卷:《宋史·许将传》

 山东卷:《陈书·谢贞传》

上海卷:《新唐书·李大亮传》

 

2018

 全国一卷:《晋书·鲁芝传》

全国二卷:《后汉书·王涣传》

全国三卷:《宋史·范纯礼传》

 

续表

 

年份

 全国卷的文本出处

 地方卷的文本出处

 

2019

 全国一卷:《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全国二卷:《史记·商君列传》

全国三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上海卷:《槜李往哲列传·项经传》

 

2020

 全国一卷:《宋史·苏轼传》

全国二卷:《宋史·王安中传》

全国三卷:《晋书·王彪之传》

全国新高考一卷:《明史·左光斗传》

全国新高考二卷:《明史·海瑞传》

 北京卷:《史记·赵世家》《资治通鉴》

 

2021

 全国甲卷:《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全国乙卷:《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全国新高考一卷:《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全国新高考二卷:《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2022

 全国甲卷:《战国策·秦策二》

全国新高考一卷:《战国策·魏策三》

全国新高考二卷:《东观汉记》

 北京卷:《汉书·贾谊传》

 

根据上表,可知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都以纪传体史书为主要选文来源,共有百余套试题涉及此方面内容,占比超过80%。二十四史中除《南齐书》《辽史》《金史》之外,全都有所涉及。凡出现10套题以上的史书,可视作重点来源史籍,包括《史记》《后汉书》《晋书》《宋史》《明史》这五部,其中《晋书》经常被忽略。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我们会根据每部正史在高考中的出现频次,安排讲授的详略程度。像《史记》《宋史》《明史》这种考查特别频繁的,就讲得详细一些;反之,《辽史》《金史》在高考试题中从未亮过相,《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的考题也很少,就讲得简略一些。

纪传体之外的其他类型史书,也在高考试题中占据一定比例,共有30套试题从此类史书中选文(其中有5套试题是与纪传体史书配合出题)。从史书体裁来看,其中6道题涉及编年体史书,4道题涉及纪事本末体史书,3道题涉及传记体史书,16道题涉及杂史笔记体史书,1道题涉及方志体史书,1道题涉及史评体史书。前四种体裁出题概率较高,本书将其作为附编的讲解内容。

以上基本考情相当于对全国各地考生提出了同样明确的要求,即考生不仅需要掌握那些阅读各类型文言文所通用的语言文字知识,还要对史书的主要体裁和常规写法做一些专门的了解,甚至要深入史书篇章的肌理中,掌握其背后所蕴藏的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因此,我们读这些史书篇章,不仅要读懂字句,还要读懂古代杰出人物的人生智慧,更要读懂中国历朝历代兴衰变迁的总体规律,掌握一种以古鉴今、由古通今的思维模式。

但是,时下的文言文学习辅导资料在这方面仍存在较大空白。虽然有一些专门的文言文习题集已经懂得按照时代次序对史书类习题进行分组编排,有意引导学生在中国历史的时间线索上加深对史书的理解,但又缺乏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在练习时只能自行摸索,往往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收获。而学术界对史书写作特色的研究过于集中在《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少数几部著作上,专业研究的覆盖面还很有限。而与此相关的普及读物更如凤毛麟角,即便有,也很难照顾到高中生学习与备考的实际需求。正是基于这一现状,我们编写了这本书。

笔者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和一些高中语文教育界的同行有过交流。当他们得知我在编写这样一本与历代史书有关的辅导读物时,都难掩激动与期待的心情,因为这类读物对指导高中文言文的教与学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却又长期以来几乎是个空白;同时他们也流露出一丝担忧,认为这本书有着较大的写作难度。事实上,将文言文习题按朝代顺序编排,再附上一些基本的参考答案与串讲文字,并不困难;但若要讲出每一种史书的特点,并将这些知识讲解与实际的解题指导真正结合起来,却相当困难。其实,很多基层语文教师也在做这类尝试,可惜多数都不是很成功,最终还是只能从一般性的古代汉语语言文字知识角度来落实其教学,使史书文本与文人文集中的各类型文章相比,特征无从彰显。

幸运的是,以上这些困难,本书都一一克服了。笔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古典文献专业,在校学习期间就对史部文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加工作之后,又奉职于国家级学术机构,从事专业的古典文学研究,多年以来的学术兴趣也称得上广泛,从先秦文学到明清文学无不涉猎,因此对各类型史书也有较为广泛的接触。笔者结合自身阅读史籍的经验,再参考史学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有信心、有把握将各类型史书的特点介绍清楚。此外,笔者还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历年以来的高考试题,从史书篇章及其各自关涉的历史时代的特点出发,找到了一些解读史书文本的技巧。笔者的写作意旨并非彻底“绕过”语言文字关,寻求所谓终南捷径或解题秘诀,而是要在一般性的语言文字知识之外“另辟蹊径”,为高中师生理解各类型史书另外打开一扇门。希望本书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板块设计

本书“正编”中的各个章节均由“史籍介绍”“史实点拨”“例题精讲”“习题精选”四个板块构成,“附编”则省去“史实点拨”板块。下面简单介绍各个板块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一、“史籍介绍”板块

这部分以史书为核心,介绍成书背景、编纂体例、内容特点以及阅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其他事项。

1. 成书背景

有些史书的成书背景对于理解其主要内容和思想倾向很有参考价值。例如,唐太宗组织史官编纂《晋书》,主要是受到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的刺激,他要在《晋书》传记中大力弘扬忠孝伦理,以为后人之鉴戒。而两晋恰恰是政治道德混乱不堪的时代,权臣乱政、外戚专权、藩王谋反一类事件如同家常便饭。《晋书》所记载的诸多两晋人物,往往要在忠孝伦理问题上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可能身处政治危机的最前沿,也可能在两个敌对阵营的夹缝中求生存,其中不乏舍生取义的殉难者,也有一些人依靠政治智慧左右周旋甚至力挽狂澜。如果能提前了解《晋书》的编纂初衷,便可加深对其传记内容的理解。

2. 编纂体例

本书正编部分以时代为线索,介绍25部纪传体史书的情况;附编则介绍纪传体以外一些其他体裁的史书。关于纪传体的基础知识,会在正编《史记》部分作简单介绍;关于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传记体、杂史笔记体等其他体裁的基础知识,则会在附编各章的“史籍介绍”板块予以说明。在正编内部,虽然讨论的都是纪传体史书,但25部纪传体史书的编纂体例仍然存在差异,尤其是其中列传部分的写作路数存在一些区别,会影响对相关传记文的理解,因此仍值得重视,笔者会在一些必要的情况下专门介绍这些差异。

例如,纪传体史书中的传记包括专传、合传、类传、附传四个类型,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类传的变化。因此在介绍《史记》《汉书》时,本书会专门介绍其中一些重要类传的内容。此后历代正史类传中出现的新类型,或者与相关时代重要历史现象存在密切联系的类传类型,也会重点介绍一下。这些知识有利于我们在看到考题文本出处时,迅速了解传主的身份特点。例如2006年山东卷的《辕固传》,出自《史记·儒林列传》,我们通过“儒林”这一类传标题,就可知道辕固是一位儒学大师,其生平成就也主要在于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这样一来,这篇传记中的很多故事也就容易理解了。

此外,史书的编写理念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影响到叙事的风格。例如,我们读《史记》的时候,很少见到司马迁在叙事中大段征引文学作品、政治文书或档案资料;但从《汉书》开始,这个规矩就被打破了,叙述流畅性这一文学性需求开始让位于保存原始史料的功能性需求,此后的《后汉书》《晋书》《隋书》等正史也都延续了这一做法。所以,当我们在人物生平叙述中突然看到大段议论性文字或整篇的诗赋作品,不必觉得奇怪。本书在介绍《汉书》相关情况时,也会用高考试题举例说明这一情况。

3. 内容特点

很多史书都有一些与其所涉时代密切相关的内容,要想理解传主的相关事迹,就应该对这些背景信息有所了解。例如,记载南北朝历史的几部正史,多将笔墨集中在当时的一些世家大族成员的身上,而这些门阀士族的政治履历和思想面貌都存在一些共通之处,其传记文的内容便可归纳为一些基本类型,包括士族故事类型、武将故事类型、孝悌故事类型、清廉故事类型、儒学故事类型、佛教故事类型等。了解这些故事类型,对于我们理解具体的传记文,是很有好处的。

4. 阅读过程中的其他注意事项

史书所记载的故事,多多少少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理解上的鸿沟。了解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就格外必要。例如,今天在提到三国故事时,对刘备、曹操等历史人物直呼其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三国志》等涉及三国历史的史书中,却对他们的称呼非常讲究,一种政治正统的观念在约束着史书的措辞。身处西晋统治之下的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必须以魏、晋为正统,而在《魏书》《蜀书》《吴书》这三部分里又要有所区别,遵循其各自不同的尊称习惯。所以,曹操在《魏书》中被称为“武帝”或“太祖”,但在《蜀书》《吴书》中却可被直呼为“曹操”。而刘备在《蜀书》中被称作“先主”,在《魏书》《吴书》中则被直接称作“刘备”。类似的现象在大分裂时代和一些王朝更替的过渡阶段,表现得格外明显,只不过具体表现略有不同,本书会做一些简单介绍。

二、“史实点拨”板块

史书可以展现其所涉时代的历史面貌,因此在阅读史书的时候,就需要对相关时代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如此一来,史书中丰富多彩的人物故事才不至于被架空,不至于悬浮在陌生的时空坐标里。

要想准确理解史书内容,不仅要从文句本身找答案,还要从文句之外的历史背景中获取线索。例如,要想理解宋代人物的故事,就需要知道《宋史》传记中经常出现的几大历史主题,包括王朝内部多次出现的新旧党争以及宋朝与辽、夏、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和战关系。又如,要想理解明代人物的故事,就需要知道明代各个时期政治局势的基本特点,包括哪些时期存在严重的外戚乱政现象、哪些时期存在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哪些时期的君臣关系比较紧张、哪些时期的君臣关系比较和谐。如此一来,我们在阅读《明史》传记时,看到明代一些年号的名称时,就可以迅速对应出当时政坛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读起文章来自然更加得心应手。

阅读史书所需要具备的历史知识,又与中学历史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存在较大差异,不能被中学历史课程轻易取代。因为中学历史教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更重视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看重经济基础对历史演变所产生的决定性意义,并且高度评价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而古人编纂的史书显然不具备以上历史观念,它们更看重帝王将相对王朝政治的影响力,将统治阶级中一些精英人物的行为视作影响历史大势的主要力量。

有些古代制度方面的知识,确实对理解史书内容很有帮助,本书会加以介绍。例如一些重要时代的职官制度、科举制度,以及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独特的社会制度(如辽朝的四季捺钵制、金朝的猛安谋克制、清朝的八旗制)。但更多的时候,本书还是更看重一些重要历史人物所起到的作用。在传统史书的历史观念中,最能影响历史大势的个人无疑是历朝历代的帝王。因此,本书确实有必要介绍一些古代帝王的个人统治风格。这绝不是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重点,却是我们理解传统史书的重要抓手。尤其是在一些君主专制较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如秦朝、西汉至东汉前期以及几乎整个明朝),帝王本人的统治风格极大地影响到朝堂上的政治局势,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些情况加以了解。更何况,帝王本人也经常成为史书故事中的人物,例如,臣子劝谏帝王的故事类型在二十四史传记文中极为常见。在理解此类故事时,有必要了解相关帝王的性格特点。

此外,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必须服务于对史书本身的理解,这就要照顾到每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例如,在理解《史记》人物传记时,可以秦朝为界,将其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再分别为其找到一把理解传记思想内容的“钥匙”。首先,理解《史记》先秦人物传记的“钥匙”是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自主意识的觉醒。司马迁在这部分传记中特别喜欢记载那些“倜傥非常”之士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无论其人是来自底层还是出身于上层,只要其所具有的某种极富魅力的性格或才能得以影响历史大势,便会得到司马迁的特别关注。其次,理解《史记》秦汉人物传记的“钥匙”是儒家、法家、道家等政治思想流派的盛衰变化。自秦朝以来,中国进入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各种政治思想纷纷对帝国统治者产生直接影响。司马迁对各家思想都有着精深的理解,并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提出他自己对历代政治演变的看法。这就意味着,对《史记》这部分传记文的理解,也要从诸子百家思想的角度来切入。例如,法家思想的极端化、道家思想对极端法家的纠偏、儒家与道法家的斗争和交融、儒家思想的异化,恰好可以解释从秦朝到东汉前期的各种政治变动。例如汉初君臣纠正秦朝的极端法家思想,而以较为温和简易的法家理论执政,还融合了道家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形成了“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借鉴了儒家思想中的有益成分,从而制定出汉代自身的一整套礼仪制度,以与法治相配合。从这个角度切入,我们才能更有效地理解“萧规曹随”背后的统治逻辑,理解贾谊人生悲剧的实质是儒家与道法家的争斗,理解叔孙通制定汉家仪法的功劳为何能与萧何、韩信等人的开国之功相比肩,等等。

本书中类似这样将历史知识与史传文本相结合的设计还有很多,多出自笔者对历代史书的理解,这应是其他同类读物所不具备的特点。此外,本书在行文中还会经常联系到一些具体的高考试题,甚至全文引用,再逐段讲解,使对历史知识的介绍不至于浮泛空洞、不切实用。

三、“例题精讲”与“习题精选”板块

本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讲练结合,既要对史书概况与历史知识作介绍,又要与题目相配合,同学们只有在题目中完成阅读积累,才能真正做到循源导流、有所进益。

笔者在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直主张:文言文的阅读积累不应直接从课外文言文读物中获取阅读文本,即便其具备丰富的注解和译文,对提升成绩仍然无济于事,因为单纯的阅读无法充分地带动思考,也不能诱导学生主动完成文言词汇和古代文化知识的记忆积累;而必须要与题目相配合,“以练代读”,才能真正有效地积蓄阅读经验,同时更有效率地提升解题能力。直接用高考真题或高水平的模拟题作为阅读材料,可以对文本篇幅、理解难度做较为精准的把握,不至于使日常阅读偏离高中生所能接受的范围。

例如,很多语文老师喜欢推荐高中生阅读《古文观止》,殊不知此书是清代人编纂的科举用书,用于训练八股文的写作能力,这与今天文言文教学的初衷完全不同。该书收录了一些高考根本不会涉及的文本类型,如儒家经书选段、骈体文等;而且其中有些篇章文字古奥,阅读难度偏大,如《左传》中的一些选段,若没有丰富的注解,高中生完全理解不了,但若加了太多注解,又无法真正考查出学生本人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着实有些“鸡肋”。相比起来,还是直接从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中选取阅读文本,比较有可行性。

1. “例题精讲”板块

所谓“例题精讲”,关键在于“讲”。本书“讲”的不是具体题目的解题过程,而是如何运用此前两个板块所讲授的知识来读懂实实在在的史书文本。事实上,编这样一本文言文方面的辅导读物,最担心的就是不切实用。如果大量介绍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最终却无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具体的文本理解中,那么知识就是“死”的,对知识的积累也会是“伪积累”。因此,学以致用才是本书的“灵魂”。我们要在串释文意的过程中,始终联系此前学习的知识内容,这样才能将文章“看透”,这一篇篇史传文章也就不再是一连串陌生词语的连缀,而变得有血有肉、有深度、有灵魂。

过去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所谓的“参考译文”代替对文章大意的串释,这就仍然停留在语言文字教学的层面上。更何况很多参考译文其实并不专业,无法将字面之下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传达出来。学生在练习时认真阅读参考译文的时候也不多,顶多是在遇到难词难句时偶尔查阅一下。而本书在“例题精讲”部分所撰写的讲解文字,就希望能有所突破,将笔者对高考命题用意的理解寄寓其中。

2. “习题精选”板块

所谓“习题精选”,关键在于“选”。本书对习题的选择有如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阅读文本要尽量凸显其来源史籍与相关历史时代的特点,这样才能将前两个板块所讲到的知识活学活用。而有些内容过于空洞、写法过于套路化的文本,其实并没有专门训练的必要。

二是文本理解难度要适中,要符合高考试题文本的平均水准。史传文中有些文本很难理解,是因为它们与一些较为冷僻或不合时宜的历史知识有关,如有些传记涉及方术谶纬的内容,虽然对于研究古代的思想文化来说很有史料价值,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讲却只会助长一些迷信观念而已,高中生阅读这些内容更是如堕雾中、不明所以。

三是文后习题的难度也要适中,一些偏难怪的题目实在没有训练的必要。这些题之所以难、之所以怪,是因为命题者没有理解高考所要考查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总以矜奇炫博为尚。甚至有些题目的设计很成问题,答案的拟定也不够合理。这些题目我们都要尽量规避。

为了方便同学们使用,本书最后附上了各章习题的参考答案和参考译文。

最后,预祝同学们通过本书掌握阅读正史传记文的能力,既能有所收获,也能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