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经得到社会和学界的高度认同和重视。针对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现有的研究和实践分别从考古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有关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研究也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同时也表明了文化遗产研究的复杂性和交叉性。文化遗产的学科与专业建设在面临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时,就亟须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个相对综合的学科和专业知识框架,这也是本书的写作意图。
各个学科都从不同角度对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界定,国际组织对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和分类是从实际操作层面考虑的,但是从学科建设来说,我们需要从原理和本质上探讨什么是文化遗产。本书从遗产的基本特征入手,将文化遗产视为一种精神产品,深入地探讨精神产品、文化遗产、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并界定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厘清这些概念对文化遗产的学科理论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从这个基本概念出发,本书试图从文化遗产资源论(第二章)、文化遗产价值论(第三章)和文化遗产经济学(第四章)三个不同领域对文化遗产的研究进行总结,提供三种不同的理论研究视角。这三个方面是文化遗产基础理论建构的基石,能够涵盖当前不同学科的研究路径和趋向。每一个领域都会涉及不同学科方法和理论的综合运用。本书试图在综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文化遗产视作一种精神产品,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的历时性和社会场域的共时性,并且能够从经济和文化方面进行评估,科学地、可持续地加以经济利用。这种研究思路和路径,希望能够为文化遗产学科与专业提供一个开放的、兼容的、可扩展的理论框架。
在对资源论、价值论和遗产经济学的探讨基础上,本书根据现有的遗产分类框架,对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第五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六章)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第七章)进行了分类的分析和阐述。这些章节更加贴近实践应用,但本书以为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握和理解第一至第四章的基础理论部分,对这些应用领域将会有更深入的思考。
本书第八章总结了技术进步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巨大推动和影响。数字遗产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并且发展十分迅速,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可能性。第九章对文化遗产的法律和政策作了梳理,遗产保护的政策从国际公约到区域政策,不但会因政策目标而有差异,而且受到区域文化遗产的文化特殊性的影响,也会随着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
综上所述,本书试图从概念、理论、实践三个层面建构文化遗产学科的基本知识框架体系,并使得这个框架体系能够综合包容多个学科发展的成果。因此,这个框架就不可能是单一的、详尽的,而是在一些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架构的共识性基础上,提供更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这是一个新学科生长的一般规律。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和王媛老师力求能够达到这个目的,但由于我们也和学界一样处在探索和研究的路上,因此,本书还是不完善的,有待于发展和补充。
王 晨
2016年夏于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