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序 照片要靠形象说话

图片就是图片,无论以何种载体出现它都要靠自己的形象说话,失去了这点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解放60年来,我一直拿着相机坚守岗位,是建国至今这个年龄段仅有的摄影人之一,虽然步履艰辛,但教训体会

颇多。我的老师——新华社资深记者袁苓老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他说:“拍张好照片并不难,

但一辈子若能拿出几幅经得起历史推敲,自己满意且别人认可的好作品就不那么容易了。”他的这番话还有一层更深

的意思,拍照片有它的偶然性,难怪摄影界昙花一现者如此之多。然而,摄影确实很难,真正摄影家的生命力和他

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历史价值,是由作者渊博的知识、深邃的修养、高超的技能和他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塑造出来的。

我一直认为凡属摄影的技术和技巧问题,只要经过努力都能学到,而且还可能有所创新或超越。而唯独摄影者的

创作思想、创作意识和创作灵感与拿来主义无缘。摄影者在实践中如何寻找主题,如何发现题材,如何确立对象,如

何通过恰当的表现形式与手段从具像中将内容生动的形象﹙符号﹚挖掘出来,这些在整个摄影创作过程中,无论作为摄

影艺术或是新闻摄影﹙纪实摄影﹚都是无法跳越和回避的。

一张照片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摄影的技术技巧﹙并不否定技术的重要性﹚,但如果创作思想上没有高度,就不可

能有作品的深度,更谈不到作品的力度。

《倾情捕捉》一书图文并重,书中照片无论作为正面或是反面例子,全部都采用了自己拍的照片,这样讲述起来

会感到自然贴切,也容易深入。选择照片的唯一标准是看照片背后是否有故事,因此,那些虽然获奖但无故事情节的照

片仍然被排斥在外,也因此有不少未获奖甚至还未公开发表的照片,却因有情节而纳入其中。全书通过叙述创作中遇到

的核心问题,放谈“创作思想、创作意识、创作灵感”,尤其是当这三者同时迸发火花时,一幅上乘作品必然产生。

本书中的文章偏重就图说图,时间上涉及建国60年以来的经验与教训。内容触及到摄影的方方面面,从不同的角

度、不同的层面凸显所论述问题的尖锐性、普遍性和典型性。尽管时间跨度长,加之笔者接触面很有限,但本书的图

文无论是忆之、观之、嚼之、品之,都仍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摄影人长年奔波劳顿,很难有时机进行深入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总结,在这里衷心地希望在交流与沟通中能听到读

者的批评与指教。

我深知自己为什么对摄影界的浮风不喜欢,可我却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对批评影响中国摄影事业健康发展的言论

总是不施友好,更不知从何时起连写文章和讲话也都讲究要和身份地位相匹配,笔者正缺“身份壁垒”,所以郑重声

明在本书中“说了几句本不该由我说的话”。

李子青

2010﹒10﹒海南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