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意义   2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

二、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4

三、学习、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5

第二节  心理科学的分支   8

一、研究一般的心理现象的主要分支   9

二、研究不同领域的心理现象的主要分支   10

三、研究不同主体的心理现象的主要分支   11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12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2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3

第四节  心理科学的发展   15

一、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15

二、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16

三、科学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派别   18

四、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21

第五节  心理的实质   23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3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24

三、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25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27

第一节  意识概述   27

一、什么是意识   27

二、什么是无意识   28

三、什么是前意识   29

第二节  注意概述   29

一、什么是注意   29

二、注意的功能   31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32

四、注意的生理机制   32

第三节  注意的分类   33

一、无意注意   33

二、有意注意   36

三、有意后注意   37

四、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的关系   38

第四节  注意的品质   39

一、注意的广度   39

二、注意的稳定性   40

三、注意的分配   43

四、注意的转移   44

五、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45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52

第一节  感知觉概述   52

一、什么是感觉   52

二、什么是知觉   53

三、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53

第二节  感知觉的种类   55

一、感觉的种类   55

二、知觉的种类   59

第三节  感知觉规律及其应用   68

一、感觉规律   68

二、知觉的特性   75

三、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80

第四节  观察及观察力培养   81

一、观察与观察力   81

二、青少年观察能力的培养   83

第四章  记忆   85

第一节  记忆概述   85

一、什么是记忆   85

二、记忆的种类   86

三、表象   91

第二节  记忆过程及其一般规律   92

一、识记   92

二、保持与遗忘   98

三、再认和回忆   103

第三节  记忆品质与培养   105

一、记忆的品质   105

二、青少年记忆能力的培养   107

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09

第五章  思维与想象   112

第一节  思维概述   112

一、什么是思维   112

二、思维的种类   114

三、思维过程与思维形式   116

第三节  想象概述   120

一、什么是想象   120

二、想象的种类   120

三、想象的品质及培养   122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   126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126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26

三、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27

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27

第五节  问题解决   129

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29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131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32

第六节  思维与教学   134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34

二、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35

第六章  情绪与情感   138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概述   138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138

二、情绪的表现形式   140

三、情绪、情感功能   142

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144

一、情绪的种类   144

二、情感的种类   147

第三节  情绪调节   148

一、什么是情绪调节   148

二、培养学生调节与控制情绪能力   150

第四节  情绪、情感与生活   152

一、情绪、情感与工作效率   152

二、情绪、压力与健康   153

三、情绪与记忆   154

四、情绪与归因   154

五、情绪与决策   155

第五节  情绪理论   155

一、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155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156

三、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156

四、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157

第七章  意志   158

第一节  意志概述   158

一、意志的概念   158

二、意志行动及其特征   159

三、意志行动的生理机制   160

四、意志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   161

第二节   意志行动过程的分析   162

一、采取决定阶段   162

二、执行决定阶段   164

第三节   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167

一、意志品质   167

二、青少年意志品质的特点   169

三、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170

第八章  个性   173

第一节  个性概述   173

一、什么是个性   173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73

三、个性心理结构   174

第二节  需要   175

一、需要的概念   175

二、需要的种类   175

三、需要层次理论   176

第三节  兴趣   177

一、兴趣的概念   177

二、兴趣的种类   178

第四节  动机   178

一、动机的概念   178

二、动机的种类   178

第五节  能力   180

一、能力的概念   180

二、能力的种类   181

三、能力的结构(智力结构)   183

四、能力的差异   185

五、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186

第六节  气质   188

一、气质的概念   188

二、气质的类型与学说   189

三、气质对人的生活实践的影响   191

第七节  性格   193

一、性格的概念   193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94

三、性格的类型   194

四、性格的结构   196

五、人格发展理论   197

六、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99

七、性格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02

第九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   206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206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   206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207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208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发展阶段   209

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210

一、认知发展的理论   210

二、中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214

三、中学生注意的发展   215

四、中学生记忆的发展   218

五、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218

六、中学生想象的发展   223

第三节  中学生情绪的发展   223

第四节  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与异性交往辅导   226

一、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226

二、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229

第十章  学习基本理论   231

第一节   联结学习理论   231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231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论   232

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论   234

第二节  认知学习理论   236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顿悟说   236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237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238

第三节  建构主义学习观   239

一、知识观   239

二、学生观   239

三、学习观   240

四、教学观   241

第四节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242

第十一章  学习心理   244

第一节  学习概述   244

一、什么是学习   244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   245

三、学习的分类   246

第二节  知识学习   248

一、知识的含义   248

二、知识的分类   248

三、知识的表征   250

四、知识学习的类型   251

五、知识学习的过程   252

第三节  技能学习   253

一、什么是技能   253

二、技能的种类   253

三、技能的形成阶段   254

四、技能形成的指导   256

第四节  学习动机   258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258

二、动机的分类   259

三、学习动机理论   261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264

五、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264

第五节  学习迁移   267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267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268

三、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269

四、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   271

第六节  学习策略   272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272

二、学习策略的特征   272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   273

第十二章  教学心理   279

第一节  教学设计   279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279

二、确定教学目标   280

三、组织教学内容   283

四、分析教学对象   287

五、选择教学形式、方法、策略   291

第二节  教学策略   293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293

二、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294

三、几种常用的教学策略   295

第三节  课堂心理   297

一、课堂心理气氛   297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控制   300

第四节  教学评价与测量   301

一、教学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   301

二、教学评价的分类   301

三、教学评价的功能   305

四、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306

五、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310

第十三章  品德心理   312

第一节  品德概述   312

一、什么是品德   312

二、品德的结构   313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315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315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316

第三节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316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316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318

第四节  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分析   320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320

二、道德情感的丰富   321

三、道德意志的锻炼   323

四、道德行为的训练   324

第五节  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325

一、什么是学生不良品德   325

二、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原因   326

三、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措施   328

第十四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   330

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330

一、心理健康概述   330

二、心理健康标准   332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34

第二节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338

一、心理问题概述   338

二、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339

三、中学生异常心理障碍的鉴别   340

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法   344

一、心理辅导原则   344

二、心理辅导方法   346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350

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心理   350

一、教师的多重角色   350

二、教师角色的形成阶段   352

三、教师的角色意识   352

四、教师期望   353

五、师生互动   354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特征   356

一、教师心理特征的含义   356

二、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特征   357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培养   358

一、教师的成长阶段   359

二、专家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360

第四节  教师心理健康   361

一、职业倦怠概述   362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363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   364

参考文献   366